欢迎来到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北校区!返回主站
  • 北校区全景图
  • 北校-学习
  教师发展

 寻文学阅读之美 觅创意表达之乐
2023-01-06 11:47:05   来源:北校区    点击:

  寻文学阅读之美 觅创意表达之乐

                                               ——2022年秋季语文组赛课总结

  2022在时光的缝隙中悄悄溜去,回望过去的一个学期,语文组老师践行新课标,锤炼新思想,聚焦学习任务群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研促教,深耕语文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在语文的百草园中,寻文学阅读之美 觅创意表达之乐。

  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与定位,2022年版课标这样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丰富的文学阅读是创意表达的基础,创意表达的经验又可提高文学阅读的质量,两者形成输入与输出、吸收与表达的关系,且在相互回馈中螺旋提升。

  一、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有序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

  在新课标具体要求中,“阅读”“学习讲述”“诵读”“感知”“欣赏”“创编”“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学习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等行为动词,均从学生角度,直接提出具体的语文操作性要求。创设阅读情境需要依托多样的学习主题和富有趣味的文学读写活动。老师们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科书和学生学习需求确定文学阅读的学习主题,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整合听说读写,开展了丰富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

  张蕊老师在执教清少纳言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四季之美》时,引导学生学习作家高超的景物变化的动态描写方法。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她通过带领孩子们观看视频,视听相结合,想象奇景,进一步丰富头脑中的画面,努力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并表达出来,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最后将美的体验延续到自己的生活中,写写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有了这些丰富真实的情境创设,学生富有童趣的诗意语言也就自然地流淌在笔尖了。

  

  《爬天都峰》是四上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也是第一次集中指向于“记事”的习作单元。因此,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是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必须要落实的学习目标。袁洁老师在执教时,带领学生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设身处地地发挥想象,在体会文本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梳理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适时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后以“记一次生态园活动”为小练笔,完成了一次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过程。

  孙兰兰老师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课堂重点定位在:训练学生再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心理活动的写作能力。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她引领学生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标点符号、朗读技巧进行分析人物紧张、恐惧、绝望到逐渐有了信心后有了巨大的成就感的心理。最后她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情境,“①语文试卷发下来,上面赫然写着71分,此时的我……②语文试卷发下来,上面赫然写着105分,此时的我……”孩子们认真书写,课堂上也呈现了很多精彩细腻的作品。

  《藤野先生》选自1928年出版的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著名的回忆性散文。苏岑岑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通过文本中的词句、文本语言创设的情境、教师的语言等,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借助诵读,让学生领悟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最后在音乐声中,她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们讲述了这篇文章的后续,并相机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也就呼之欲出了。

 

  史文婷老师执教《散步》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品味作品的诗意美,在这节课开始前,老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散步》改写为散文诗。课堂上,她将学生的作品整合为课堂资源,加以运用,使课文的内涵、诗意美在课堂交流中自然呈现并进一步深化。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老师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珍惜亲情与爱,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人生记忆里撷取物象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爱意满满的时刻。学生也呈现了很多感人细腻、富有诗意的爱的场景、爱的瞬间!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詹静老师在执教时,聚焦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程度副词、关联词、标点、前后文关联等,学生沉入文本语言,读出了居里夫妇无私无畏、乐观奉献、坚韧顽强、互相扶持等品质,理解了“美丽的颜色”的真正含义。“其实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不同的颜色,他们也许不为人知,但他们同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为他人的生活增添色彩,你心中有这样美丽的颜色吗?”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并发现身边的美丽的颜色,让学生深深地领悟到:这些崇高的品格集中表现了人性的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

  

  二、注重文学阅读方法指导,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文学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在开展文学读写活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听说读写的整合,又必须重视文学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美文。柯丽丽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围绕学生的兴趣设置教学任务话题,学生可以根据任务主题自由地进行口语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想象与感受。“如果你是这一只画眉鸟,你会呢些什么呢?”“仅仅这一只画眉鸟是这么自由快乐吗?”在给予学生新鲜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徐缘缘老师在执教《古人谈读书》(其二)这篇小古文时,带领学生通过表格方法梳理朱熹的观点、理由和结论,这种阅读方法既符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又能加深学生理解本文内涵,感悟道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格梳理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一说朱熹认为读书与心、眼、口之间的关系,再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从书本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在理解文章内涵后,再进行师生对话,用文言句式师问生答,再次巩固文章内容,最后同学们齐背全文,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引导学生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三、灵活运用文学作品选文,根据需要适当融入学习资源

  语文教科书编选的文学作品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维度确定的。语文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凭借,在教学中不必完全遵循其单元编排逻辑,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跨单元组合选文,也可以根据课文学习需要,在课外寻找学习资源来拓展教学。

  谢万方老师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为了引领孩子们深入理解“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个核心问题,与同学们同读《周恩来寄语》,不仅了解了周恩来其人,还纷纷摘录了最令自己感动的周恩来的经历和诗句。同时在体会“中华不振”时,设计了综合实践“研学单”,记录过去百年中国发生的一件件重大社会事件。在综合实践、信息搜集、文字整理中对“中华不振”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同学们心中暗藏的家国情怀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逐渐醒目。

 

  熊钊老师在执教《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时,引领孩子们把文言文的阅读从古代融入到当下生活,来感悟精卫精神,构建时代意义。她采用文图对照,借助“女娃游海”的图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生动。学生在讲述中,对精卫的鲜明形象和精神品质认识得愈发清晰。此时,老师适时出示《愚公移山》图画及节选,关联同类神话。同时在感悟精神方面,对接时代,给孩子们拓展了两个材料:一个是中国人民自古至今治理长江水患的事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三峡大坝于2009年竣工,堪称世界奇进。另一个是中国历经几十年修筑的青藏铁路,学生从这两个材料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像精卫、愚公那样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

 

  鲁亚莉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以“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魂”为主线,采取“1+X群文阅读”拓展了《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诗词, 通过多文本阅读赏析、探究讨论、整合资源等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促使学生感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博大胸襟和豪迈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以红军的口吻,发一条有关长征的图配文朋友圈,记得@同时期的朋友”。在这样沉浸式的学习中,长征精神已经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了。

  

  诚如曹文轩所说:“如果我们能透彻地理解文学的意义,就能拥有得体的、含义丰富的、生动迷人的、关于文学的语文课”。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文学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根本。

  追风赶月,终抵春山。再温柔的落雨也会浸润一方土壤,语文组老师们会继续坚守在一方窄窄的讲台之上,手握一卷薄薄的书卷,讲好每一章长长的故事。


编辑:史文婷

审核:张银中

图片:吕晨

上传:熊川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树木树人 共研共进
下一篇: 精彩课堂音体美 教研引领共成长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建议:196838679@qq.com

举报:196838679@qq.com

  • Copyright © www.szsfls.com  鄂ICP备08006893号  
  • 网站维护:叶睿 / 15337333444   随州炎帝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