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式学习中积淀核心素养
——七、八年级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
前言: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可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思考与表达、解决与阐释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感受数学与科学、技术、经济、金融、地理、艺术等学科领域的融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提高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经历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能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合理的数学问题;能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能根据问题的背景,通过对问题条件和预期结论的分析,构建数学模型;能合理使用数据,进行合理计算,借助模型得到结论;能根据问题背景分析结论的意义,反思模型的合理性,最终得到符合问题背景的模型解答。”
一、作业内容和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学情,国庆节期间我们进行了以下项目式学习。
七年级项目式学习内容:
课本40页的《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目标:要求学生能从游戏实践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理解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
八年级项目式学习内容:
课本26页的《数学活动》——《镶嵌》。
目标: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理解知识原理。
二、活动过程
1、设计活动路径,彰显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可以确保活动的实际效果。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讨论、设计了实验表格,帮助学生有步骤,有方向,有目标的完成探究。
2、实施活动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国庆假期,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本,明确活动要求、步骤,然后在表格内容的指引下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作业,以动手操作表格记录的形式进行学习探究,并通过思考分析,利用文字或图形的形式呈现作品。
3、作品展示
三、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加强实践性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首先,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以培养从数学的角度审视问题。
比如:七年级学生在翻牌的多次动手操作中关注“正面”和“背面”这两个词,理解它们具有相反的意义的,数学中如何表示相反的意义呢?想到数学符号“+”,“-”,这样就把游戏的现象与数学符号联系起来。
八年级的学生在动手镶嵌中发现要使把平面铺满,而顶点拐角处如何铺满呢?这就想到周角360度。学生在以上动手操作中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其次,学生经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与提出问题的过程有机结合,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感悟解决现实问题不仅要关注数学的知识,更要关注问题的背景知识,发现问题的本质与规律,然后用数学的概念、定理或公式予以表达。
比如:翻牌游戏中,学生通过每一次翻转,记录数据,观察数据,发现不管翻多少次,反面个数永远是偶数个,即负号有偶数个。不能使所有的牌都变成反面,即不能出现奇数个负号。由负号有偶数,奇数这种现象,就可以联想到数学中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几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乘,负因数个数是奇数个,结果为负,负因数个数是偶数个,结果为正。
在镶嵌过程中,学生思考如何把顶点拐角处能铺满?那么顶点处的角不管是几个,相同的或是不同的,其总和都要是360度。学生经历以上的抽象思考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最后,学生解释数学结论的现实意义,进而解决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模型中的参数或重要指标与所要解决问题的背景资料有关,往往需要分析模型结论的合理性,主要是分析结论是否与现实吻合。如果有悖于现实,就需要调整模型,直至合理。比如:9张牌的翻牌游戏可以用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解释,那么7张,11张呢?通过多次验证,得出任意奇数张牌,按此要求翻牌,都可以用这个数学道理来解释。而偶数张牌则不能用这个数学道理来解释。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重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进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上传:熊川川
通讯员:张银中
审核:张银中
图片:七、八年级各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