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北校区!返回主站
  • 北校区全景图
  • 北校-学习
  教师发展

【教培中心】“研”途芬芳 众行致远
2022-05-06 11:14:35   来源:北校区    点击:

  【教培中心】“研”途芬芳 众行致远

  ——随外汉孟路校区清源名师工作室优秀课例研修纪实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季节,随州外国语学校汉孟路校区数学组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如约而至。

  2022年4月22日中午,谢自立老师和405班的孩子们为全体教师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平均数》。

一、研究背景

  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运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正确运用它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二、研究价值

  聚焦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实现“平均数”这一统计概念的教学价值。

  三、研究过程

  课例展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特征,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情境导入,激发直觉

  新课伊始,谢老师通过“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子的数据,说一说哪个队的成绩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平均数”来比较的直觉。

  第二部分:直观操作,揭示内涵

  环节一: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2.独立思考:解释“平均每位同学多少个瓶子”的意思。

  3.直观操作:把每个人的瓶子变成“一样多”

  4.交流分享: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直观操作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内涵提供了思维支撑,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环节二:探究平均数的特征

  师:观察统计图,怎么理解“平均数为13”?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交流。

  生分享:(1) 13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

  (2)13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3)13代表的是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设计意图:利用图形直观,突破“平均数”概念理解的难点。


  环节三:数字游戏,加深认识

  求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1)4、4、4 (2)2、3、7 (3)2、3、4、3

  梳理总结:平均数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深化对平均数特征的理解。

  第三部分:巩固提高 应用拓展

  1.基础题 2.提升题 3.拓展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

  四、课例研讨

  课程结束后,谢自立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本节课进行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数学教研组李晓芬组长从专业的角度点评:

  1.老师提问与引导精准。

  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课堂效率。

  2.课堂活动设计有效。

  本节课的每个环节谢老师都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决、小组交流,最后表达分享,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3.练习设计有针对性。

  

  谢涛主任从学科的特点上进行了点评:

  谢老师充分挖掘“平均数”的内涵,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宗旨,带领学生在探“理”和寻“法”中不断充实、逐渐丰满的认知过程,构建有深度的课堂,让平均数的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1.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产生和来源。

  导入环节从生活出发,为新知的引入和建构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显得朴素而简洁。

  2.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本质。

  谢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直观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另一方面用求和平分的方法从抽象角度帮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这样的设计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关注了平均数的数学本质,促进儿童建构了平均数的几何模型与算术模型,从而达到对平均数的深度理解。

  3.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和方法。

  通过卡片游戏使学生并对平均数的范围特征有了认识(即平均数的大小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通过“踢毽子比赛”讨论与判断,从平均数出发,推想数据分布的多种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品质。

  4.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思想和价值。

  课中谢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借助于直观让学生思维上、情感上经历一筹莫展、若有所思、茅塞顿开的过程,对平均数的意义以及特点有了深切的体会,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核心素养。

  

  最后张校长以《浅析生本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为题,对课例研修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指导。

  理想的生本课堂形态:核心素养是导向, 生态环境是前提, 问题情境是载体,知识内容是基础, 学习活动是主线, 思维想象是关键。张校长指出,追求理想的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并积极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践行”导“的功能:

  1.“教什么”确定教学内容

  “教什么”尤其要思考“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把“学生学什么”作为教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去质疑、发现、探究、归纳、判断、概括……原来要他学的东西成了他自己要学的东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自然出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充分发挥了。

  “教学生怎么学”,就是教学生“怎么思考问题”“你是如何想到解决这个问题方法的”。这就要求教师营造让学生便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场景,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必然。

  2.“学什么”引导思维方法

  “你打算怎么去研究”“你想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就是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什么,就是学研究的方法;怎么学,就是寻找适当的方法去探究发现知识。

  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宜从大到小,这是突出教学整体性的顶层设计的过程。如果学生遇到思维障碍,可用"那么你们看可以研究什么?”来逐级分解,让学生对问题产生藕断丝连的感觉。

  3.“活动组织”设计教学过程

  4.“过程监控”灵活调整教学

  5.“评价检测”深入了解学情

  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质上就是教学设计。“教什么”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没有教学内容的明确,没有教学认知的深刻,最精心的设计也免不了浅薄。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分析,明晰内容的整体框架,洞察课题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创设有特色情境和活动,精彩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知导行,由行致知,行以求知知更行。课例研修是名师团队带领全体教师依托教学理论,扎根教学实践,携手前行的基本教研方式,

  让理性认识更有现实契合度,经验梳理更具现实针对性,进而真正悟得教育之大道。


编辑:张力舒

  图片 视频:吕晨

  审核:肖章琴 张银中

上传:熊川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曼妙的数学教学
下一篇: 关“注”点滴 从我做起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建议:196838679@qq.com

举报:196838679@qq.com

  • Copyright © www.szsfls.com  鄂ICP备08006893号  
  • 网站维护:叶睿 / 15337333444   随州炎帝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