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浅浅的文字里品味深深的情
——《秋天的怀念》课堂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多角度分析来读懂人物,在品读结合中读懂情感的阅读方法,于是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母亲的细节描写,感受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引导儿子自己超越苦难的智慧。
下面是我这堂课的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名篇《秋天的怀念》。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1页,插图就是本文的作者。请看这幅插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1:图中的作者抱着双臂,露出灿烂的笑容,我仿佛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生2: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他的笑容,我觉得他一定是个很快乐阳光的人。
师:这是插图给我们的感受。可实际上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痛苦,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他笑容背后的故事。
第二部分 读懂儿子
师:同学们,我们的作者史铁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
生:双腿瘫痪了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找找作者双腿瘫痪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默读、勾画批注)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这句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暴怒无常?
生:“突然”和“猛地”
师:为什们是这两个词呢?
生:“望着望着”是望了很久,“望着”是只看了一下,这和“突然”形成对比,突出了他的暴怒无常。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讲到“望着望着”写出了他“望”的时间之长。那望了这么长的时间,他心里都想到了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史铁生,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会想,大雁在天上飞多么自由啊,我却只能坐在轮椅上,这太令人伤心了。
师:对于一个永远没办法再行走的人来说,大雁飞翔的从容,总会令他忧伤。再看看“甜美的歌声”,“甜美”能删去吗?
生:当我们心里高兴的时侯,听到甜美的歌声,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欢快。但这时史铁生是双腿瘫痪,他心情非常糟糕,这时他听到甜美的歌声,就会使他心里很不平衡。自己双腿瘫痪了,听到这甜美的歌声,这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刺激吗?
师:是的,这个时候的史铁生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当时他才21岁。所以,此时此刻,李谷一的歌声越是甜美,对他来说越是残酷。史铁生的心情从羡慕、伤心、失望,再到绝望的每一步印记,没有经历过的人,恐怕永远也不能明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师生配合读。)
师:大家分析得很细致。文中的作者和插图中的作者判若两人。双腿瘫痪让他痛不欲生,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我们看看他的经历:
21岁(1972年),人生最风华正茂,绚烂多彩的青春年龄,史铁生却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双腿瘫痪,开始自己的轮椅生涯。
1981年,因患肾病放弃工作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师:史铁生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光是在轮椅上、病床上度过。他的暴怒无常和对生命的绝望似乎可以理解。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沉沦、一蹶不振。在这个过程中,是谁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生:母亲
第三部分 读懂母亲
师:面对这样一个儿子,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相关语句并赏析批注。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生: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师:先看“悄悄地”,这就奇怪了。一般情况下,当儿子有这些举动时,母亲会扑过去制止,然后大哭。可这个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了呢?她是不管儿子了吗?
生:不是,她是在给儿子发泄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师:那为什么不走掉算了,还“偷偷地”听儿子的动静呢?
生:母亲害怕儿子做出什么傻事儿来,她既要给儿子空间,又密切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母亲可真难呀。
生:“眼边红红的”说明母亲已经哭过了,但是却没有在儿子面前流眼泪。“忍住哭声”,母亲多么想放声大哭,哭出自己心里的苦,但是她“忍”住了。
师:这是文中两次写母亲的“哭”,却写得不见眼泪、不闻哭声——她试图要“隐藏”自己的哭泣,不想让儿子看到,也不想让儿子听到。她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她怕自己的伤心让儿子更伤心,她想给儿子做个坚强的表率。
师:是的,母亲有一份隐忍之心。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词“总是”,母亲为什么“总是”让“我”去看花?
生:母亲想让“我〞在看花时忘掉自己暴怒的心情。
生:母亲想让“我”学习菊花傲霜开放的顽强精神,因为“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是的,看花,看的是一种精神,看的是信心,看的是希望和勇气。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我们接着看描写母亲的句子。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运用动作描写,“扑”“抓“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母亲强力克制痛苦安慰、鼓励儿子的痛苦情状。
“好好儿活”运用反复修辞,表明母亲希望儿子也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心愿。
生: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师:母亲想挡住什么?
生: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而伤感,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师:改为“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行不行?
生:原句是母亲在和儿子“商量”,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想早点去,“明天”就去。可是去或不去,“明天”去或什么时候去,就都取决于儿子了。改句却变成了“通知”,甚至是“要求”。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生: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生:在这里,母亲明显活跃了起来:她“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这分明就是个孩子啊,高兴到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生:这一处母亲的话也多了起来,跟我们的母亲一样爱“唠叨”了。文中用的词语是“絮絮叨叨”,她说了很多的话,从她的话里我们能感受到她的高兴。
师:对,但是“言多必失”,母亲不小心说到了儿子的痛处,便又敏感地停止“絮叨”。于是情绪的释放戛然而止,她又“悄悄”地出去,再一次将自己“隐藏”了起来。母亲所有情绪的变化都和儿子的表现息息相关啊。
师:还有母亲在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儿子和女儿,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关键是,那时的母亲已病成了那样……
她病成了那样,还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病成了那样,还挡在窗前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病成了那样,还在我答应看花后,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她病成了那样,还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比我还敏感。她病成了那样,还在昏迷前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从中你读出史铁生对这样的母亲怀有一份怎样的情感?
生:愧疚、自责、感激
师;是啊,我们读懂了这位母亲,一个慈爱、坚忍、乐观的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也读懂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愧疚、自责和感激!
第四部分 读懂苦难——没有一个苦难不需要自己超越
师: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如此睿智的母亲为什么不跟儿子讲很多道理帮助他渡过难关呢?
生1:我也觉得有疑问。母亲不应该
生2:母亲是想让他自己想明白吧。
师:我们看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或许会受到启发。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我与地坛》
师:现在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生:这里说“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只有自己去找。
师: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母亲知道,对于陷入生命苦难中的人而言,旁人的劝解、安慰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或者说作用微乎其微。人生中没有一条路不需要自己走,没有一个苦难不需要自己超越。苦难无法代替,儿子必须自己蹚出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这是母亲的清醒,也是母亲的智慧。
没有一个苦难不需要自己超越
师:那么,儿子找到自己的路了吗?
生:他肯定找到了,因为我们看到插图中的他笑得那么灿烂。
师:是的,他认识了苦难的意义,也就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作品《病隙碎笔》获得老舍散文奖、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老屋小记》获得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务虚笔记》获得上海市长篇小说奖
作品《答自己问》获得作家评论奖
作品《毒药》获得上海文学奖
作品《来到人间》获得三月风金杯奖
作品《奶奶的星星》获得年度作家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青年文学奖
师:他自己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并启迪了无数读者:生命可以有残缺和痛苦,但依然可以过得完满和幸福。于是他也理解了当年的母亲。
第五部分 利用插图收束教学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本中的插图,再次看看史铁生那灿烂的、鼓舞人心的笑容。你能在他的文字中也找到这样的笑容吗?
生: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写他的笑容,但是通过读最后一段,我感受到那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绽放的花朵就是史铁生的笑容。
师:说得真精彩!那秋风中绽放的花朵不就是史铁生苦难中绽放的笑容吗?让我们齐声诵读这段文字:
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下课!
学完这篇课文,我和孩子们都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我设计的大量形式多样的朗读,个人读、齐读、师生配合读、分角色朗读,使孩子们在深情的朗读中悟出了深沉的、伟大的母爱。另外通过引导学生们咬文嚼字,由浅入深地剖析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悟。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学生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了“会学”。
编辑:苏岑岑
审核:张银中
照片:吕晨
上传:熊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