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量” 量出精彩
——“克和千克”一课教学与思考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从十个,增加到十一个,增加的就是“量感”。
学生关于计量单位的学习起源于实实在在的体感,但绝不可以一直停留在体感。数学永远是用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要学生成为精准的“电子秤”,却有必要帮孩子心中建立起正确的“量”。下面,以“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为例提些个人拙见,旨在引发大家新的谈论与思考。
特级教师俞正强在《种子课2.0》中对量与计量的教学,提炼出计量单位教学的两种基本样式:
基本计量单位是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
衍生计量单位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
以重量单位为例,主要有克、千克、吨三个计量单位。人对于重量的体验,主要途径是手。因此,关于重量的体感,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手感”。相对于“手”而言,比较适合感知的“量”是“千克”。“克”过于轻,形不成显著的体感;“吨”过于重,无法实现体感。因此,“千克”便是重量单位的基本计量单位。
重量单位中有了“千克”这一基本计量单位后,就形成了一个衍生出其他计量单位的参照标准。衍生的途径就是基于数感而形成的关于计量单位的意感。
通过把1千克豆腐平均分为1千份,取1份就是1克,2包盐是1千克,2000包盐就是1吨。
下面对各类计量单位中的基本计量单位与衍生计量单位做一梳理:
基本计量单位的教学样式,它的基本流程为:经验的呈现→工具的定量刻画→体感的定量刻画→体感的深度体验→计量单位形成
衍生计量单位的教学样式,它的基本流程为:经验的唤醒→替换成一与一千的数感→在计算中强化
整个流程基本呈现为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其他基本计量单位的教学流程也都可以按这样的方式进行,突出学生的体感。
计量单位的学习是需要体验的,体验在个人的认识中可以分为基于体感的体验和基于数感的体验。
一、重视直观——建立表象
计量单位是抽象的,为了让这些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并在学生脑中形成实际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片段1]在超市进行课前小调查,记录生活中的“克和千克”
[教学片段2]体会“1克”
请同学们把桌面上的2枚回形针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谁能用完整的一句话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教学片段3]体会“1千克”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把1千克的物品(两袋盐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请每一组的队长拿起同学桌上的两包盐,把两包盐放在手上掂一掂,再闭上眼睛,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然后传给后面的同学,最后的同学感受好了,送到前面的学具篮里。
二、选择参照——清晰表象
刚刚建立的表象存在不稳定、不鲜明,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就会逐渐模糊,当再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因此,帮助学生寻找一个熟悉的物品,让它成为某一个计量单位的代言或是比较的标准时,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
[教学片段4]课堂完整形成实践报告单,并进行观察小结。
三、注重实践——丰富表象
注意课内活动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理解与应用量的实际意义。学生对于相应量的观念建立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应该说课堂上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外活动则是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念。
学校里、家庭中、超市内都是计量单位学习的场所,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节实践活动课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找一找,并与周边的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表象。
[教学片段5]在学完“克和千克的认识”这一课后,班级的桌面摆上天平秤、盘秤、弹簧秤,还有一张记录表,课后学生拿到什么物体,先估一估,想称就上秤,并记录下来,从作业本、书本、钥匙、水果等,让每天的学习生活与秤相伴。
隔几天举行一次估测比赛,估测较准确的学生,可获得将天平带回家一天的奖励。墙角摆上体重秤,估一估,称一称体重,同学之间背一背,进行几十千克的体验。
四、加强估测——形成方法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以把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书本中先估后量的环节不能省。在估测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策略和方法的引导,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片段6]大约几个是1千克?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感悟等活动,让学生在估测活动中逐步建立数和量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
“君子之教,喻也。”只有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真正理解了,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量”,量出精彩。课上课外我们在进行中,或正在生长中……
编辑:刘琴梅
审核:肖章琴 张银中
照片:数学组教师
上传:熊川川